四库研究

SI-KU STUDIES

新闻动态

联系我们

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,请致电

0731-88821560

或给我们留言

QQ在线

四库总目

您的位置: 首页 >> 四库研究 >> 四库总目 >> 正文

四庫提要文獻的比較與研究 江慶柏

发布时间:2016年12月21日 15:11  点击:[]

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n the documents

of the abstracts ofSiku quanshu

Jiang Qingbai

一、四庫提要文獻的基本類型與研究現狀

四庫提要,是指四庫全書纂修官給收入《四庫全書》的圖書及一部分沒有收入《四庫全書》但已經進呈到四庫館、且有一定價值的圖書所撰寫的提要。

四庫提要記載了各書作者的事蹟,評判了圖書的價值,闡述了古代學術源流演化的歷史。以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爲代表的四庫提要是我國古代社會第一部、也是最後一部對傳統學術遺產、思想遺產進行全面總結的著作。在此之前,尚未有規模如此宏大、體例如此嚴密、論述如此深入、內容如此全面的學術性總結著作。

四庫提要現存有各家分纂稿(翁方綱、姚鼐、邵晉涵、陳昌圖等撰),《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》(以下簡稱《初目》),《武英殿聚珍版》叢書提要,《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》(以下簡稱《薈要提要》或《薈要總目》),文淵閣、文溯閣、文津閣、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書前提要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等,大致可分爲分纂提要、彙總提要、刊本提要、書前提要、總目提要等類型。

四庫提要有從四庫館臣最初撰寫的分纂稿到最後形成的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之間,前後長達二十二、三年,同時《四庫全書》先後抄寫了七部,《四庫全書薈要》也抄寫了兩部。在此期間《四庫全書》經過了撤換、增補、復校等過程;四庫提要也經過了反復的改動。因此四庫提要在內容、文字、體例等方面,都有不少變化,從而使得四庫提要也存在不少差異。

四庫學界早已認識到這種差異,並對此作了許多研究。無論是一些研究專著、還是一些單篇論文,都有涉及這個問題的,其中的相對結論已被學術界認可。

目前的四庫提要文獻比較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,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。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
第一,缺乏對四庫提要文獻作全面系統的比較研究。現有的四庫提要研究大多是舉例式的,沒有將全部四庫提要作一全面、完整的研究。這一問題的存在與四庫提要的分散有直接關係,因爲提要文獻分散,所以全面系統的研究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困難。

第二,對四庫提要類型認識不全。受文獻掌握的限制,已有的研究通常都認爲提要文獻只存在分纂提要、庫本提要、總目提要這三種類型的提要,沒有注意到彙總提要、刊本提要的存在及在四庫提要研究中的價值。

第三,對提要相互之間關係的分析注意不夠。已有的研究對四庫提要自身的价值及存在的問題研究較爲充分,但對提要相互之間關係的分析注意不夠。

第四,研究成果不平衡。對四庫提要文獻的研究主要偏重於對《文淵閣提要》及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的研究,對文溯閣、文津閣提要等關注不夠。《文瀾閣提要》因爲以前看不到,有關研究成果幾乎空缺。

第五,四庫提要的研究與四庫文本的結合注意不夠。這可能與以前四庫文本閱讀不易有關。在上個世紀80年代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影印之前,社會上很少有人能看到此書。在文淵閣本影印之後,其他如《四庫全書薈要》、文津閣《四庫全書》、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一般也都難以看到,四庫文本全面使用的困難依然存在。這導致四庫提要與四庫文本的比較難以進行。

這些問題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我們認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爲現在的四庫提要是分散的,分布在各處,而且有些四庫提要查找還不方便,這爲四庫提要的綜合性研究帶來了不少困難。因此,有必要將所有存世的四庫提要文獻彙輯一書,作系統整理,這樣才可使四庫提要研究得到更好的發展。

二、四庫提要文獻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

提要的差異是因爲文獻修改的緣故。例如宋牟巘撰《陵陽集》提要,最早形成的姚鼐提要云:“今陶集詩本無書年號者,惟《祭妹文》稱‘義熙三年’,此宋號也。淵明恥事裕,大節較然,此未須深論。”其後形成的《初目》則寫道:“今陶集詩本無書年號者,淵明恥事劉裕,大節較然,此未須深論。”《初目》將姚稿中“惟《祭妹文》稱‘義熙三年’,此宋號也”一句(劃線部分)刪掉了。姚鼐的原意似乎在說明陶淵明“恥復屈身後代”,所以文章中不用劉宋年號,以顯示其立場。雖然偶爾也用一下宋代年號如“義熙”,但這無虧陶淵明之“大節”。姚鼐由此說明牟巘雖忠于宋朝,入元不仕,但偶用元帝“至元”年號,也無虧其大節。然姚鼐似乎疏忽了,《祭妹文》所稱“義熙三年”所用是東晉皇帝安帝年號,並非新朝劉裕年號,姚鼐以此來說明牟巘的態度,並不合適。《初目》將其刪去,是看到了其中的問題,是完全恰當的。《初目》的這些改動被以后的提要所接受,所刪“祭妹文”一句在以后的提要中即不再出現。這種差異屬於文獻修改的問題。

提要的差異與繕錄底本的改換有關係。謄錄底本不同,因而提要也有了差異。如明沈繼孫《墨法集要》,是一部敘說油煙墨製造技法的著作。《薈要提要》云:“凡爲圖二十,附載圖一,每圖各爲之說。”又說:“今以二十圖列於前,而以‘印脫’之式重加訂正,退置卷末。”《總目》云:“凡爲圖二十有一,圖各有說。”“此書由‘浸油’以至‘試墨’,敘次詳核,各有條理。”兩篇提要都提到了本書的篇目,但順序不一樣。提要所說的順序差異與文本的順序差異相關。《薈要》本二十一篇,是從“浸油”到“印脫”,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是從“浸油”到“試研”。

《薈要總目》云:“今依武英殿聚珍版本繕錄,據明《永樂大典》本恭校。”是《薈要》本繕寫依據的是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本。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書前提要校上於乾隆四十年四月,《薈要提要》校上於乾隆四十三年二月,是《薈要》本繕寫在后。今查《薈要》本,其書提要、正文內容都和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本相同。這個順序是已經經過了調整的。《武英殿聚珍版提要》說:“原本諸圖皆以施功先後爲序,惟‘樣制圖’後附以‘印脫’之式,未免參錯不倫,其形制亦頗未合。今以二十圖列於前,而以‘印脫’之式重加訂正,退置卷末,庶端緒秩然而體例尤爲盡善云。”提要這裏說的“原本”,應該是指《永樂大典》本。提要說“印脫”一篇原在“樣制”篇之後,但提要認爲原書是按照製墨的各道工序來安排各篇先後的,而“印脫”是說制墨的模具,並非具體的製墨方法,所以認爲原書將其放在“樣制”後是“參差不類”。《武英殿聚珍版》將這一篇調整到了全書的最後。《薈要》與《武英殿聚珍版》相同。

《總目》著錄此書來源是《永樂大典》本,說明文淵閣本是依據《永樂大典》本繕寫的。乾隆帝《題墨法集要圖記》云:“其書向不傳,昨檢《永樂大典》得此,命儒臣錄入《四庫全書》。”即指此書自《永樂大典》中輯出。《武英殿聚珍版提要》校上於乾隆四十年四月,乾隆帝作《題墨法集要圖記》詩並序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,是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書刊刻在前,所以未用《永樂大典》本。

本書文津閣本的情況則甚爲特殊。其提要與文淵閣本完全相同,而書中內容則是按照《武英殿聚珍版》本繕寫的,書中各篇名稱及順序、插圖、說明文字都相同。是文津閣本書前提要與正文內容分離。

提要的差異提要或與館臣擅改有關。如唐成伯瑜撰《毛詩指說》提要,余集分纂稿云:“書凡四篇……二《解說》,先釋《詩》義,而風、雅、頌次之,周又次之,詁、傳、序又次之,……大略即舉《周南》一篇,櫽括論列,以引申及其餘篇也。”《薈要提要》與余集分纂稿相同。《總目》云:“書凡四篇……二曰《解說》,先釋《詩》義,而風、雅、頌次之,周南又次之,詁、傳、序又次之……大略即舉《周南》一篇,櫽括論列,引申以及其餘。”

就所引文字看,余集分纂稿、《薈要提要》相同,說明《薈要提要》即來自於余集分纂稿。《總目》與余集分纂稿相同,說明兩者之間也有相承關係。但《總目》將余集分纂稿所說“周又次之”一語,改作了“周南又次之”。按提要此爲敘述《毛詩指說》第二部分《解說》的內容。這一部分在解說完風、雅、頌的意思後,又解說“周”的意思。其文云:“周者,地名。”又云,文王“將岐周故地賜周公、召公爲食采邑,使施先君之教。其詩繫之周、召二公”。“得聖人之化謂之《周南》,得賢人之化謂之《召南》”。可見這一節主要是解說“周”的意思,並非解說“周南”,所以周、召二公,《周南》《召南》兩篇並提。《總目》作“《周南》又次之”,是後來修改產生的錯誤。《總目》之所以改爲“周南”,或因看到下文云“大略即舉《周南》一篇,檃括論列,引申以及其餘”,遂以後准前,而又未能檢核原書的緣故。這屬於擅改。